Search

小編在唸人類學系的時候,至今仍常回味的記憶是在大三寒假去核四場內進行的考古田野實習,除了每日的挖坑整...

  • Share this:

小編在唸人類學系的時候,至今仍常回味的記憶是在大三寒假去核四場內進行的考古田野實習,除了每日的挖坑整理標本等工作外,與同學、研究生、師長在泥濘中和下工後的餐桌上的緊密相處,著實是一個深刻的人類學成年禮。但若考古田野沒有將你帶到遠方,而是在再熟悉不過的校區系館旁,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呢?投入公眾考古教育已久的江芝華老師以她在水源校區帶領的考古田野實習課告訴我們,就算近在咫尺,也可以是陌生的國度。

考古發掘絕非只是「收集」考古資料,發掘本身就是考古知識生產的一部分,而這個生產的過程中牽涉到各種人、非人、物及環境間的互動。水源校區正是這樣的地方,這塊土地人群活動的歷史豐富,透過不同的策略建立與這塊土地的連結。例如此區域日治末期為國防相關用地,曾經有建築的存在,但是由於戰爭的關係,許多建設或許都是非常臨時性的,然而考古過程中所發現的日治結構,卻看不出所謂臨時的部分,無論是水泥鋪面或是房舍基樁,更造成發掘時極大的挑戰,迫使學生要邊挖掘邊「做瑜珈」。而在更早之前,最早來到此地的或許是最清楚反映「水源」地名的人群,他們的生活與水源息息相關,可以看到河水可能數次的接近他們生活的領域,但是他們並未離開,而是不斷與河水及流水帶來的物質互動著,找到在看似不穩定的水源旁生活的方式。

透過每一個發現,建構假設而推翻假設是田野的日常,田野提供大家用身體去感受時間及空間交織的那個瞬間,用想像去連結過去與現在的差異。相信在此之後對同學而言,水源校區已不再只是上課教學的地方了。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76


Tags:

About author
芭樂人類學創始於2009年11月,以台灣青壯人類學家為主的共筆部落格 ,七十多位輪值寫手多任教於大學及學術機構,從人類學觀點探索日常生活、文化況味、社會張力、與世界百態。 芭樂每週一固定上架,此外不定期推出番外篇與 iGuava專題。
「芭樂人類學」粉絲頁
View all posts